文章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公司动态>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规范(二)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规范(二)

发布时间:2015-04-02 点击数:4443

 第五节  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工程概况、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情况的说明、巡视检查资料和仪器监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大坝工作状态的评估及改进意见等。各时期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参见附录六第五节。

附录一   总    则

第一节  水位观测(补充件)

  一、测点布置:

  水位观测点应设在:

  1.水流平稳、受风浪和泄水影响较小、观测方便的地方。

  2.河床及岸坡较稳固地点、或永久建筑物上。

  3.能满足工程管理和观测资料分析需要的、有代表性的地方。

  二、观测设备。

  应设置水尺。有条件时,可增设自记水位计或遥测水位计。水尺的零点标高每隔3~5年应校测一次。当怀疑水尺零点有变化时,亦应进行校测。水位计应在汛前检验。

第二节   库水温观测(补充件)

  一、测点布置:

  1.测温垂线  在靠近上游坝面的库水中,布置测温垂线,其位置宜和重点观测坝段一致。观测混凝土上游坝面温度的测点可以作为水库水温的观测点。

  2. 测点的垂直分布水库深度较小时,至少应在正常蓄水位以下20cm处、1/2水深处及库底各布置一个测点。

  水库深度较大时,从正常蓄水位到死水位以下10m处的范围内,每隔 3~5m宜布置一个测点,再往下每隔10~15m布置一个测点,必要时正常蓄水位以上也可适当布置测点。

  二、观测设备:

  采用深水温度计、半导位水温计、电阻温度计等。每年汛前,应检验温度计。观测中对温度计有怀疑时,亦应及时检验。

第三节  气温观测(补充件)

  一、测点布置:

  坝址附近至少应设置一个气温观测点。

  二、观测设备:

  1.百叶箱气温观测仪器应设在专用的百叶箱内。箱体应离地面1.5m,并应水平地固定在支架上,支架牢固地埋人地下,箱门朝正北。

  2.气温观测仪器一般采用自记温度计。

第四节  坝体地震反应观测(参考件)

  在地震区的大坝应设置强震仪观测坝体在地震时的振动状况,布点的要求是:

  一、在坝体溢流段和非溢流段应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坝段进行观测。拱坝的拱座也应进行观测。

  二、测点应布置在坝顶和坝基,有条  件时可在不同高程加设测点;在离坝址较远处的基岩上亦应设置一个测点。

  三、薄拱坝应加强对2/3坝高附近的地震反应观测。

第五节  水力学观测(参考件)

  一、水流流态:

  1.观测项目

  (1)泄水、引水、过坝建筑物的进口流态包括水流侧向收缩、回流范围、旋涡漏斗大小和位置、波浪高度、水流分布情况等。

  (2)泄水建筑物泄槽流态包括水流形态、折冲水流、旁道水流及其产生的横比降、闸域和桥墩的绕流流态等.

  (3)泄水建筑物出口的流态包括上、下游水面衔接形式、挑流、面流、戽流等观察。

  (4)泄水建筑物下游河道的流态包括水流流向、回流形态和范围、淤积区、水流分布对岸边和其他建筑物的影响等。

  2.观测方法

  (1)目测法    用文字描述、摄影或录相记录。

  (2)仪器观测    采用地面同步摄影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二、水面线:

  1.上、下游水面衔接特性观测

  (1)挑流水舌轨迹线应量测水舌出射角、入射角、水舌厚度、平面扩散等。

  (2)水跃  指水跃长度、平面扩散等。

  2.观测方法

  (1)目测法  在闸墩及其导墙上绘出方格网,泄洪时用望远镜或经纬仪观察。

  (2)仪器观测  同水流流态的观测方法。

  三、动水压力:

  包括平均压力和瘫时压力(脉动压力、波浪压力、水锤压力)。

  1.测点布置

 (1)对于溢流堰面、闸底板中线、闸墩下游中线和边墙,应沿水流方向均匀布置测点。

 (2)对于泄水孔、洞,应测其边壁压力。

 (3)对于有压隧洞,应在洞壁量测压力,确定压坡线。

  2.观测设备

    (1)测压管;

    (2)电测仪器,如压力传感器、孔隙压力计等。

    四、流速;

    1.测点布置

  (1)泄水、引水建筑物前沿和电站尾水渠内。

  (2)顺水流方向选择若干观测断面,在每一断面上量  测不同水深点的流速,特别应注意水流特征与边界条  件有突  变部位的流速观测。

    2.观测设备

    (1)流速仪。

    (2)同步摄影经纬仪(测表面流速)。

    五、泄流量:

    1.测点布置

    (1)溢洪道单孔。

    (2)泄洪洞。

    2.观测方法

    根据流速及水流断面推算泄流量。

    六、空蚀:

  1.测点布置

  (1)水流曲率突变或水流发生分离现象的下游处、扩散段、弯道岔道、消力墩背水面。

  (2)隧洞、闸门门框、溢流面反弧段。

  (3)高水头底孔出流与坝面溢流交汇处,水流受到干扰而流速达到12~15m/S的区域。

  (4)施工不平整、人工突体处。

  (5)模型试验中容易发生空蚀的部位。

  2.观测方法

  (1)在可能出现空穴处,用探测仪监听空泡溃灭时噪声强度变化。

  (2)用地面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测出空蚀量,大型空蚀应量测空蚀的面积和深度,计算空蚀量。

  (3)观测空蚀的平面分布,在整个空蚀破坏范围内,制定各种标记,用照相机、录相机和电影机拍摄记录空蚀破坏全貌。

  七、通气量:

  在通气孔、槽区,观测通气量。

  1.测点位置在通气管形状比较规则且前后均有一定直段的部位设置测点。

  2.观测方法用孔口板法、毕托管、风速仪等方法,测出通气孔风速,计算通气量。

  八、掺气浓度:

  1.观测内容

  (1)掺气发生点及其发展过程。

  (2)掺气坝后水流底层的掺气浓度,研究修气浓度分布规律,探索掺气防蚀保护范围。

  (3)应加密水舌落点和冲击力的测点,测出活水深方向的含气浓度,并延伸测至上游空腔中,其目的是测出水舌落点附近的最大掺气浓度和冲击力。

  2.观测方法采用测压管法、电测法等。

  九、振动:

  1.观测部位溢流厂房的顶部面板、高压闸门、弧形支撑梁、导墙、输水管道段、开关站等易产生振动的部位。

  2.观测仪器采用拾震器、磁电式位移传感器、测振仪、电动式振动变位仪、接触式振动仪、振动表等仪器观测。

  十、下游雾化:

  1.测点布置开关站、高压电线出线处、发电厂房等布置测点。

  2.观测方法

  (1)用雨量器、自记雨量计、自动分段雨量器量测。

  (2)目测。

  (3)地面摄影测量法。

第六节  对原始记录的要求(补充件)

  一、原始记录必须在现场用硬铅笔或钢笔填写清楚。如填写有错误,不得涂改,应将错误数字用斜线划掉,然后在右上角填上正确数字。但尾数不准划改,如尾数写错,应重测重记,严禁凭记忆补记。对于有疑问的数字,应在左上角标一个问号,并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当监测资料中断时,应在相应格内填上缺测符号,并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

  二、原始记录经过整理、校核、检查、计算后,均应由负责工程师审核并签名。原始记录须妥善保存,不得销毁。

  三、当用计算机记录时,其程序须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七节  测次(补充件)

  各监测项目各阶段的测次,一般应遵守附表1.1的规定。

  如遇地震、大洪水及其他异常情况应增加测次;当第一次蓄水期较长时,在水位稳定期可减少测次。

  经过长期运行后,可根据大坝鉴定意见,对测次作适当调整。

  电阻式应力、应变或温度仪器埋设后,24小时以内,每隔4小时测1次;之后每天观测3次,直至混凝土达到最高水化热温升为止;以后每天观测1次,持续一旬;以后每旬观测2次,持续1月;以后按第一次蓄水前规定的测次观测。当进行混凝土人工冷却或压力灌浆时,应增加测次。

第八节  特殊情况下的监测工作(参考件)

  一、发生地震、大洪水后的坝

       

  1.巡视检查地震及大洪水发生后应立即进行巡视检查,对于巡视检查的要求见本规范第二章。

  2.快速监测与紧急措施    观测人员应测定位移、渗漏量、裂缝等主要监测项目的数据,与地震、大洪水前的所测数据对比后,如判断大坝处于异常或险情状态,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采取紧急措施。

  采取紧急措施后,应加密监测测次,以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并应密切监视各种异常迹象的发展倾向,供进一步处理时的参考。

  二、大坝工作状态异常

  当大坝处于异常状态,应按本节上述的内容进行工作。当决定对大坝采取加固措施时,

在加固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工作。

根据大坝损坏迹象,应参照附表1.2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工作。

附录二  巡视要求

第一节  巡视检查程序的制订和检查人员

素质的要求(参考件)

  一、巡视检查的程序:

  巡视检查程序应由设计、施工、运行部门共同按照工程特点制订。程序中应包括检查项目、检查顺序、记录格式、编制报告的要求以及检查人员的组成和职责等内容。

  二、检查人员的素质要求:

  1.检查人员中必须由一名经验丰富、熟悉本工程情况的水工专业工程师负责主持工作,并应有熟悉本工程金属结构、机械、电气设施的专业工程师参加。

  2.巡视检查工作人员应是专业技术人员或高级技术工人。

  3.检查人员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不应任意抽调。

  4.特殊情况下的巡视检查组可由上级主管部门聘请有关专家另行组成,但应有原巡视检查人员参加。

第二节  附属设施的检查项目(参考件)

  对大坝所有的附属设施也应进行日常巡视检查和年度巡视检查,以保证其正常运行。检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项目;

    1.液压和空压系统;

    2.通风设备;

    3.供水和消防系统;

  4.各种票及其管路;

  5.照明系统及事故应急照明;

  6.通讯系统及应急通讯设施;

  7.对外交通及应急交通工具。

第三节  报告的内容(参考件)

  一、日常巡视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应简单、扼要说明问题,必要时附上照片及略图。

  二、年度巡视报告的内容:

  报告中应包括;

  1.检查日期;

  2.本次检查的目的和任务;

  3.检查组参加人员名单及其职务;

  4.对规定项目的检查结果(包括文字记录、略图、素描和照片);

  5.历次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和判断;

  6.不属于规定检查项目的异常情况发现、分析及判断;

  7.必须加以说明的特殊问题;

  8.检查结论(包括对某些检查结论的不一致意见);

  9.检查组的建议;

  10.检查组成员的签名。

附录三  变形监测

第一节  垂线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一、正垂线的设计:

  1. 悬挂点应尽量设在坝顶附近。必须保证换线前后位置不变,并应考虑换线及调整方便。

  2.重锤应设止动叶片。重锤重量一般按下式确定;

               W> 20(1+0.02L)

式中   W——重锤重量(kg);

       L—一测线长度(m)。

  3.测线宜采用强度较高的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其直径应保证极限拉力大于重锤重量的两倍。

  4.阻尼箱内皮装防锈、抗冻液体,其内径和高度应比重锤直径和高度大15~20cm。

  5.观测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观测墩,观测墩上应设置强制对中底盘,底盘对中误差不应大于0.1mm,观测站上宜设防风保护箱或安全保护观测室,并装门加锁。

  6.在竖井、宽维和直径较大的垂线井中,测线应设防风管.防风管内径视变形幅度而定,但不宜小于100mm。

  二、倒垂线的设计:

  1.倒垂孔内宜埋设保护管,必要时孔外还应装设测线防风管。

  2.钻孔保护管直用壁厚 5~ 7 mm的无缝钢管,内径不宜小于100mm。测线防风管内径也不宜小于100mm。

  3.浮体组宜采用恒定浮力式,也可采用非但定浮力式。浮子的浮力一般按下式确定:

                P>200(1+0.01L)

式中  P——浮于浮力(N);

    L——测线长度(m)。

  4.测线直采用强度较高的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其直径的选择应保证极限拉力大于浮子浮力的3倍。

  5.观测站的要求和正垂线观测站相同(见本节中正垂线的设计)。设置浮体组的观测站,必须建造观测室。

  6.当正、倒垂线结合布置,两者间距较长,不在同一观测墩上衔接时应在两个观测徽上设置标志,用因瓦尺量取两观测墩间距离的变化。

  三、垂线安装:

  1.倒垂造孔的要求参照附录三第十一节。

  2.采用固定错块时,应以水泥浆或水泥沙浆将锚块浇固在钻孔保护管底。

  3.浮体组安装,应使浮于水平、连杆垂直,浮子应位于浮桶中心,处于自由状态。若采用恒力浮子,应使整个浮于没人液体中,但不可触及浮桶底部;若采用其它类型浮子,则应调整到设计浮力。

  4.防风管的中心应尽量和测线一致,以保证测线在管中有足够的位移范围。

  5.宜先安装测线(或临时测线),再安装坐标仪底盘。底盘的具体位置应根据仪器的量程和位移量的大小而定,但应使仪器导轨乎行于观测方向,坐标仪底盘应调整水平。

  四、垂线观测

  1.用光学机械式仪器观测前后,必须检测仪器零位,并计算它与首次零位之差,取前后两次零位差之乎均值作为本次观测值的改正数。

  2.垂线观测前,必须检查该垂线是否处在自由状态;倒里线还应检查调整浮体组的浮力,使之满足要求。

  3.一条垂线上各测点的观测,应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依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

  4.每一测点的观测:将仪器置于底盘上,调子仪器,照准测线中心两次(或左右边沿各一次),读记观测值,构成一个测目。取两次读数的均值作该测目之观测值。两次照准读数差(或左右沿读数差与钢丝直径之差)不得超过0.15mm。每测次应观测两测口(测目间应重新整置仪器),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0.15m。

第二节  引张线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一、设计:

  1.引张线的设备应包括端点装置、测点装置、测线及其债护管。

  2.端点装置可采用一端固定,一端加力的办法,也可采用两端加力的办法。

  3.加力端装置包括定位卡、滑轮和重锤(或其他加力器),固定端装置仅有定位卡、固定栓。

  定位卡应保证换线前后位置不变。

  测线愈长引张线所需的拉力愈大。长度为200~600m的引张线,一般采用40~80kg的重锤张拉。

  4.有浮托的引张线的测点装置包括水箱、浮船、读数尺或仪器底盘、测点保护箱。无浮托的张线则无水箱及浮船。                                

  浮船的体积通常为其承载重量与其自重之和的排水量的1.5倍。水箱的长、宽、高为浮船的1.5~2倍。读数尺长度应大于位移量变幅,一般不小于50mm。

  5.测线一般采用直径为0.8~1.2mm的不锈钢丝。钢丝直径的选择宜使其极限拉力为所受拉力的两倍。

  二、安装:

  1.定位卡、读数尺(或仪器底盘)的安装通常宜在张拉测线之后进行。

  2.定位卡的“V”形槽槽底应水乎,方向与测线应一致。

  3.安装滑轮时,应使滑轮槽的方向及高度与定位卡的  “V”形搭一致。

  4.同一条引张线的读数尺零方向必须统一,一般将零点安装在下游侧。尺面应保持水平;分划线应平行于测线;尺的位置应根据尺的量程和位移量的变化范围而定。

  5.仪器底盘应水平,位置及方向应依据所采用的仪器而定。

  6.水箱水面应有足够的调节余地,以便调整测线高度满足量测工作的需要。

  7.保护管安装时,宜使测线位于保护管中心,至少须保证测线在管内有足够的活动范围。保护管和测点保护箱应封闭防风。

  8.金属材料应作防锈处理。

  三、观测:

  1.各测点与两端点间距应在首次观测前测定,测距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1000。

  2.一测次观测前,应检查、调整全线设备,使浮船和测线处于自由状态,并将测线调整到高于读数尺0.3~3mm处(依仪器性能而定),固定定位卡。

  3、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从一端观测到另一端为一测回)。测目间应在若干部位轻微拨动测线,待其静止后再测下一测回。

  4.观测时,先整置仪器,分别照准钢丝两边缘读数,取平均值,作为该测目的观测值。左右边缘读数差和钢丝直径之差不得超过0.15mm,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得超过0.15mm(当使用两用仪、两线仪或放大镜观测时,不得超过0.3mm)。

  5.水乎位移量之计算方法,见附录六第一节。

第三节  视准线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一、设计:

  1.视准线应旁离障碍物1m以上。

   2.工作基点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观测墩,并修建观测室。

  3.测点宜采用双层观测墩,觇标应高于地面1.2m以上。

  4.观测墩上应设置强制对中底盘,底盘对中精度不应低于0.2mm。

  5.各种混凝土观测墩的结构见附录三第九节。

  二、安装:

  1.观测墩顶部的强制对中底盘应调整水平,倾斜度不得大于4’。

  2.视准线各测点底盘中心应埋设在两端点底盘中心的连线上,其偏差不得大于10mm。

  三、观测:

  1.观测时,宜在两端工作基点上观测邻近的1/2的测点。

  2.每一测次应观测二测回,每测回包括正、倒镜各照准觇标两次并读数两次,取均值作为该测回之观测值。观测限差规定如附表3.1。

  3.当采用小角法观测时,各测次均应使用同一个度盘分划线;如各测点均为固定的砚牌,可采用方向观测法。

第四节   激光准直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一、大气激光准直的设计:

  1.大气激光准直(波带板激光准直)由激光点光源(发射点)、波带板及其支架(测点)和激光探测仪(接收端点)组成。

  2.激光点光源包括定位扩束小孔光栏、激光器和激光电源。小孔孔光栏的直径应使激光束在第一块波带板处的光斑直径大于波带板有效直径的1.5~2倍。

  激光器应采用发散角小(1~3毫弧度)、功率适宜(一般用1~3MW)的氦氛气体激光器。

  激光电源应和激光器相匹配。外接电源应尽量通过自动稳压器。

  3.测点宜设观测墩,将波带板支架固定在观测墩上。宜采用微电机带动波带板起落,由接收端操作控制。

  波带板宜采用圆形。当采用目测激光探测仪时,也可采用方形或条  形波带板。

  4.激光探测仪有手动(目测)和自动探测两种,有条  件时,应尽量采用自动探测,激光探测仪的量程和精度必须满足位移观测的要求。

  二、真空激光准直的设计:

  真空激光准直系统分为激光准直系统和真空管道系统两部份。激光准直系统的设计和大气激光准直相同(见本节一).真空管道系统的设计要求如下:

    1.真空管道系统包括:真空管道、测点箱、软连接段、两端平晶密封段、真空泵及其配件。

  2.真空管道宜选用无缝钢管,其内径应大于波带板最大通光孔径的1.5倍,或大于测点最大位移量引起象点位移量的1.5倍,但不宜小于150mm。

    3.管道内的气压一般控制在66Pa以下。并应按此要求选择真空泵和确定允许漏气速率。

  4.测点箱必须和坝体牢固结合,使之代表坝体位移。测点路两侧应开孔,以便通过激光。同时应焊接带法兰的短管,与两侧的软连接段连接。测点箱顶部应有能开启的活内,以便安装或维护波带板及其配件。

  5.每一测点箱和两侧管道间必须设软连接段。软连接段一般采用金属波纹管,其内径应和管道内径一致,波数依据每个波的允许位移量和每段管道的长度、气渴变化幅度等因素确定。

  6.两端平晶密封段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其长度应略大于高度,并应和端点观测墩牢固结合,保证在长期受力的情况下,其变形对测值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7.真空泵应配有电磁阀门和真空仪表等附件。

  8.测点箱与支墩、管道与支墩的连接,应有可调装置,以便安装时将各部件调整到设计位置。

  9.管道系统所有的接头部位,均应设计密封法兰。法兰上应有橡胶密封槽,用真空橡胶密封。在有负温的地区,宜选用中硬度真空橡胶并略加大橡胶圈的断面直径。

  三、大气激光准直设备的安装:

  1.点光源的小孔光栏和激光探测仪必须和端点观测墩牢固结合,保证两者相对位置长期稳定不变。

  2.波带板应垂直于准直线。波带板中心应调整到准直线上,其偏离值不得大于10mm;距点光源最近的几个测点应从严要求,偏离值不得大于3~5mm。

  四、真空激光准直设备的安装:

  用水准仪按等视距测量放样真空管道轴线的高程时;应加地球弯曲差改正。改正值用下式计算:

                                    L2

                              δh=──

                                    2R

式中  δh ——放样点高程改正值,m(为正值);

    L——放样点到起点的距离,m;

    R——地球曲率半径,取6,370,000m。

  1.真空管道的内壁必须进行清洁处理:除去锈皮,杂物和灰尘。此项工作在安装前、后,以及正式投入运行前应反复进行数次。

  2.测点箱和法兰短管的焊接,应采用内外两面焊;长管道的焊接,应在两端打出高5mm的30°坡口,采用两层焊。

  每一测点箱和每段管道焊接完成后,必须单独检漏。检漏可采用充气、涂肥皂水观察法。检漏工作应反复多次,发现漏孔,应及时补焊。

  3.长管道由几根钢管焊接而成。每根钢管焊接前或一段管道焊好后,均应作平直度检查, 不平直度不得大于10mm。

:  4.每段管道的中部应该用管卡将管道固定在支墩上,其余史墩上设活动滚杠,以便管道向两端均匀变化。

  5.激光点光源、探测器和波带板的安装要求与附录三第四节的(三)。

  五、大气激光准直的观测:

  1.观测应在大气稳定、光斑抖动微弱时进行。如在坝顶,宜在夜间观测。

  2.首次观测前,应调整点光源位置和方向,使激光束中心与第一块波带板中心基本重合。

  3.用手动(目测)激光探测仪观测时,每测次应观测两侧目(每测回由往、返测组成。由近至远,依次观测完各测点,称为往测;由远至近,依次观测各测点,称为返测)。观测限差与附表3.1中“活动觇法”的限差同。

  4.用自动激光探测仪观测,应先启动电源,使仪器预热(预热时间机仪器特性而定),认真进行调整后,按上述同样程序观测。

    5.水平位移之计算方法,见附录六第一节。

    六、真空激光准直观测

    1.观测前应先启动真空泵抽气,使管道内压强降到66Pa以下,具体要求在设计书中规定。

    2.用激光探测仪观测时,每测次应往返观测一测回,两 个“半测口”测得偏离值之差不得大于0.3mm。

第五节  边角网的设计、安装和观测(补充件)

  一、设计:

  1.视线坡度不宜过大,并应超越或旁离建筑物2m以上。

  2.测距边应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视线与大于 110kV的高压输电线平行时,应旁离30m以上;与高压线交叉时,不得在几条  高压线之间穿过。

  3.观测墩应设置可靠的保护盖。基准点宜设计观测室。室内观测墩可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墩,经常暴露在野外的观测墩宜采用双层观测墩(附录三第九节)。

4.边角网的设计最后定稿前,应进行现场踏勘。在踏勘中核定点位条  件,通视状况和观测环境是否满足本规范的要求。

  5.精度估算及可靠性评价可采用下列公式:

   

      规测墩顶部的强制对中底盘应调整水平,倾斜度不得大于4'。

  三、水乎角观测的一般要求:

  1.水平角一般采用方向法观测12测回,也可用全组合测说观测,其方向权数m•n=24(25)。应使用具有调平装置的觇标作为照准目标。。

  2. 全部测回应在两个异午的时间段内各完成约一半,在全阴天,可适当变通。

  3.方向法观测的要求见本节之四。

  全组合测角法可参照《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有关的规定执行。

  四、方向观测的操作要求:

  1.水平方向观测度盘及测微器位置见附表3.2。

2.水平方向观测一测目的操作程序:

  (1)照准起始方向按附表3.2对好度盘及测微器位置。

  (2)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起始方向觇标,读出水平度盘及测微器数值(重合对径分划二次)。

  (3)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第2个方向的舰标,按(2)的要求读数;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依次进行其他各方向的观测,最后闭合到起始方向(方向数小于4者,不闭合到起始方向)。

  (4)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按(2)的要求读数。

  (5)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按与上半测目相反的顺序依次观测各方向,直至起始方向。

  以上操作构成一个测回

  3.水平方向观测的限差见附表3.3。

  4.分组观测的规定当方向总数多于9个时,应分两组进行观测。两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并须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起始方向)。两组观测结果分别取中数后,共同方向之间的角值互差应不超过1”.4。分组观测的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5.水平方向观测注意事项:

  (1)观测时宜用灯光照明进行度盘及测微器读数。

  (2)观测前,应先精细调平水准气泡。在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得超过一格。气泡位置接近限值时,应在测目之间重新整平仪器。

  (3)在使用微动螺旋照准目标或用测微器对准分划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应为“旋进”。

  (4)方向的垂直角超过±2°时,须读记水准器,进行垂直轴倾斜改正。

  6.垂直轴倾斜改正数的测量和计算见《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7.方向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1) 凡超出本规范规定限差的结果,均应重测。

  基本测回的“重测方向测回数”超过“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应将整份成果重测。

  注:“重测”——因超限而重测者,称为“重测”。因度、分及气泡长度读、记错误,困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而重新观测者,不以“重测”论。

  “方向测目总数”=(n—l)x12,式中n为方向数。“重测方向测回数”:在基本测回观测结果中,重测 l个方向,算作 1个“方向测回”,一测回中有2个方向重测,算作2个“方向测回”,以此类推。因零方向超限而将该测回重测,应算作(n—1)个“方向测回”。

  (2)在一测回中,需要重测的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 1/3时,则此一测回应全部重测。观测三个方向,有一个方向需要重测时该测回亦应全部重测。但计算重测方向测回数时,仍按超限方向数计算。

  (3)采用分组观测时,备组的重测方向测回数须独立计算。

  (4)测回互差超限时,除明显孤立值可重测该测回外,原则上应重测最大和最小值所在的测回。

  (5)个别方向重测时,只须联测零方向。

  (6)基本测目的观测结果和重测结果,均须抄人记簿。重测与基本测目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即每一度盘位置)只采用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

  (7)因三角形闭合差,极条  件闭合差或边条件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应将整份成果重测。

第六节  交会点的设计、安装和观测门(补充件)

  一、设计:

  1.测角交会

  (1)在交会点上所张的角不宜大于120°,或小于60°。工作基点到测点的距离,在观测曲线坝体时,不宜大于200m;在观测高边坡和滑坡体时,不宜大于300m。当采用三方向交会时,上述要求可适当放宽。

  (2)测点上应设置规牌或塔式照准杆。

  2.测边交会

(1) 交会点上所张的角不宜大于135°,或小于45°。工作基点到测点的距离,在观测曲线坝体时,不宜大于400m; 在观测高边坡和滑坡体时,不宜大于600m。

(2) 测点上应埋设安置反光镜的强制对中底盘。

  二、安装:

  公交会法测点上的固定砚牌面应与交会角的分角线垂直.觇牌上的图案轴线应调整铅直,不铅直度不得大于4’。塔式照准杆亦应满足同样的铅直要求。

  三、观测:

  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方向法观测4测回(晴天应在上、下午各观测两测回)。各测目均采用同一度盘位置,测微器位置宜适当改变。

  2.每一方向均须采用“双照准法”观测,即照准目标两次,读测微器两次,两次照准目标读数之差不得大于4”。

  3.各测次均应采用同样的起始方向和测微器位置。

  4.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  时,该方向的观测值应加人垂直轴倾斜改正。 


在线客服